审核评估学院系列展播│体育学院

来源: 体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量:

一、学院简介

学院自2000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锚定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审核升格本科并招生,2015年,增设体育教育(足球方向),2020年3月,获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二十余年间,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逐步构建“专业协同、多层次育人”的办学格局。目前开设体育教育、体育教育(足球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2个专业,1个方向,覆盖4个年级17个班,在读本科生441人,下设运动学、体育理论、大学体育等5个教研室,形成“教学-实践-科研”一体化体系。

师资队伍兼具专业深度与实践能力。现有教职工28人,含23名专任教师、4名特聘与银龄教师,高级职称专职教师占比达57.1%,博士3人、硕士15人、在读博士3人,11人获“国家一级裁判员”资质;同时以党建强队伍,18名教工党员占比66.7%,党员教师带头深耕教学科研一线,筑牢育人根基。办学条件持续完善,600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地、128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含摔跤室、60米跑道等10余项设施)、24199平方米室外体育场(含2个田径场),充分满足教学训练需求。科研与教学改革协同推进,现有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完成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24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人才培养:三维赋能育新时代体育英才

(一)党建引领强基铸魂把稳育人方向

学院坚持“党建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以18名教工党员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赛事训练、实践活动全过程。通过“党员教师示范课”“体育精神主题党日”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争光、为民健身”的理想信念,把“立德树人”融入体育技能培养各环节,确保人才培养既练“硬本领”,又铸“红底色”。

(二)课程育人融古汇今强化实践能力

学院以“实用化、特色化”为课程建设核心,一方面在区内建立34家实习实践基地,覆盖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场馆运营等领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本土基因+现代表达”课程模式,将博克、蒙古族传统射箭、那达慕竞赛组织、蒙古象棋、布鲁、沙嘎、抢枢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程体系,既保护文化根脉,又精准对接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教师队伍以专业能力作示范,2024年王志飞老师获“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本科青年组一等奖”,为师生树立教学标杆,推动整体教学质量提升。

(三)就业创业精准服务拓宽发展路径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就业指导+技能提升+资源对接”就业服务体系。党员教师带头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结合34家实践基地资源推荐实习岗位;针对体育培训、场馆运营等领域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支持学生自主创办体育培训工作室。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2025年突破90%,毕业生多入职中小学、体育机构、社区体育服务中心等岗位,实现“对口就业、优质就业”,彰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三、特色优势:赛文并举塑体育育人品牌

(一)以赛育人竞技出彩彰显育人实效

学院坚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理念,组织学生参与武术、射箭、博克、足球、田径等多类赛事,近三年累计斩获国际级金牌1枚、国家级金牌17枚、自治区级金牌20枚,形成“从区内突围到全国争锋,从亚洲舞台到国际交流”的竞技格局。

其中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绩尤为突出:2023年,柔道队获中国大学生柔道锦标赛(含大运会选拔赛)3金3银1铜,中国式摔跤队获全国锦标赛6金2银4铜;武术队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收获3金3银5铜 ,在中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中获得1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中摘得1银。

2024年,武术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揽获5金3银2铜,在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取得1金2铜,并在亚洲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勇夺1金;柔道队在全国大学生柔道锦标赛豪取5金3银3铜;中国式摔跤队在全国锦标赛再添6金1银2铜;桑博队首次亮相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桑搏锦标赛,便以4金1银的成绩崭露头角。

2025年,武术队在第六届中俄蒙健身气功武术邀请赛中斩获3金1银;射箭队首次参赛全国大学生射箭锦标赛,便收获1金1银2铜。同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布鲁比赛”中,吴那仁朝格图老师夺得布鲁掷准项目金牌。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收获2金1银。此外,在第28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华北赛区体育院系组比赛中,获得女子团体亚军。

通过赛事,学生专业技能、心理韧性与团队精神显著提升,竞技成果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动注脚。

(二)以文化人非遗进校园打造精品项目

学院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达慕”作为文化育人核心载体,已连续举办12届“校园那达慕文化节”,获评“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并获得过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活动以“竞技+文化+民族团结”为核心,开幕式设火炬传递、民族歌舞表演,竞技环节涵盖博克、布鲁、射箭、蒙古象棋、布鲁、沙嘎等传统项目,同时推动“民族服饰时尚化”,师生身着传统与现代融合设计的蒙古袍参与,既保留原生态文化韵味,又展现多民族交融活力。这一品牌活动不仅成为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更强化了民族团结教育,让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焕发时代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