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学院系列展播│外国语学院

来源: 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量:

一、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53年成立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翻译系,底蕴深厚。经过四十多年的积累沉淀,1993年始学院陆续开设俄语、英语等专科专业,逐步开启多语种教学篇章。2000 年正式组建外语系,同年日语专业(专科)开始招生。2009年,日语专业作为学校第一批本科招生专业成功获批;随后,小学教育(英语)、翻译(英语),英语(师范类)等本科专业陆续招生。2019年,外语系正式更名为外国语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 40 人,专任教师 38 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16 人(教授 2 人),中级职称 22 人。学历层次上,94.7%的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博士 9 人),博士学位在读2人,硕士学位在读1人。14 名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占比35.9%。外籍教师1人,引入银龄教师1人,构建起 “专任教师为根基、特聘专家为支撑、行业导师为补充” 的三维师资体系。

二、人才培养

(一)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 “三进” 教学工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巧妙融入外语核心课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双提升

学院高度重视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成果显著。日语专业成功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7 门课程入选校级一流课程,12 门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2 个教学案例入选校级 “课程思政” 优秀教学案例。《高级英语》纳入学校线上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英语语法》教材入选校级教材建设名录,同时完成 10 门课程的知识图谱构建。

(三)多维赋能,锻造师资“新引擎”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学院重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水平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重视“双师型” 教师培养。4名教师获得高级跨境电子商务师证书,2名教师通过中级工程师考试,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用好外部资源方面,学院通过引入银龄教师为学院带来全新思路与视角;选派3名教师到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访学,2名教师获批公派留学,拓宽了学术视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四)教学竞技显实力

学院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赛事中表现卓越,屡创佳绩。在教学创新赛方面,《高级英语》课程团队在第三、四届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连续夺冠。在课程思政大赛中,获自治区三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一等奖1次,且成绩逐年提升。学院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参与TESOL考试,通过系统培训与认证,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及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获得全方位提升。

(五)搭建成长成才平台促就业创业

学院构建了“教学管理护航+学科竞赛赋能+项目资源支撑”的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依托学生信息员队伍,及时收集并反馈教学问题,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在学科竞赛方面,学生成绩优异,近三年在外语能力大赛中,40 余名同学斩获各级奖项,特别是在全区第六届“外教社杯”跨文化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项目资源方面,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民委教改项目5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7项、自治区社科及教改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5项,出版教材9本、译著2本、专著10本,为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项目支撑与资源保障,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特色优势

(一)多语种发展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办学特色

学院从最初的翻译系逐步发展成为涵盖日语、英语、翻译等多语种本科专业,形成了 “专业教育与公共教学协同发展”的独特办学格局。同时,通过开设师范类专业及校企合作专业(服务外包方向),构建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与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创新机制

外国语学院教师和学生在自治区赛事中多次获奖,有力印证了教学成果的有效性,同时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活力与竞争意识,成为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动力源泉。

(三)“三维师资 + 双师型培养”的师资建设模式

学院精心构建的“专任教师为根基、特聘专家为支撑、行业导师为补充”三维师资体系,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核心保障,确保学院始终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