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深度关注 | 科技赋能监督 护民生为民利
    时间:2025年10月15日 08:09 点击:1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表示,5年来,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进展符合预期,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运行总体平稳的同时,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在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粮食库存检查、粮食企业信用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管理措施不断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刘焕鑫进一步介绍,从设施条件看,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升。从产业发展看,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粮食产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优质产品竞相涌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从应急保障看,由粮食应急储运、加工企业和应急配送中心、供应网点构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现实考验。

  “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新阶段。”刘焕鑫说,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成为中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统领性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实施,粮食安全保障地方性法规规章陆续出台,粮食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粮食流通监管“铁拳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陆续开展,严肃查处涉粮违法案件,保持高压态势;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建成,实现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用“穿透式监管”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各地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拿出真招实招,各有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协同发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合力进一步增强。

  “十四五”时期,我国把粮食收购摆在突出位置,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刘焕鑫介绍,国家有关部门坚持市场化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着力激发市场购销活力的同时,对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开展政策性收储,保护农民种粮利益。目前,市场化收购已成为粮食收购的“大头”,占收购量的9成以上,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政策性收储,包括对小麦、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对相关品种组织各级各类储备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

  谈及做好今年秋粮收购,刘焕鑫表示,重点是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着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强化人员、仓容、资金、运力等要素保障,活跃市场购销。二是精心组织政策性收储,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导相关企业根据农民售粮需求优化收购流程,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三是持续优化为农服务,指导各类粮食收购主体做好现场、信息、咨询、产后等各环节服务工作,统筹用好线上线下渠道。四是维护良好收购秩序,加强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各品种市场运行和价格变化等情况,适时发布粮食收购进度、价格等信息,便于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安排购销活动。


  •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纪委办公室(监察专员办公室) ? 版权所有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56号  邮编:010051
  • 蒙ICP备05000414号
  • 技术支持:CJ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