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
    坚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追忆兴安盟纪委原委员、秘书长杨森才同志
    时间:2018年04月08日 00:00 点击:23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清明,是一个承载哀思与追忆的时节。我们在清明节祭奠祖先英烈,缅怀已故亲人,还有那些值得尊敬、值得追忆的同事与故人。

在这个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让我们一起追忆兴安盟纪委原委员、秘书长杨森才同志忠诚履职、尽责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寄托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和思念。

2017年12月1日——

兴安盟党政综合大楼1502房间的办公桌上,台历静止在这一页。

第二天,这间办公室的主人——盟纪委原委员、秘书长(正处级检查员)杨森才同志因病痛发作住院。

办公桌上厚厚的卷宗和待批阅的文件却再没能等到主人的归来。12月20日凌晨3点53分,58岁的杨森才同志带着对纪检事业的依依不舍,带着对未尽工作的深深遗憾,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牵挂,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消逝在生命旅途的尽头。当噩耗传到全盟纪检监察系统时,大家都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印象中那位个子高高、衣着整洁、工作极其认真严谨的好同事、好领导,就这样离我们而去,留下的是无尽的哀思与怀念。

杨森才同志1960年9月生于兴安盟扎赉特旗,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8年5月进入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他用近30个年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纪检干部的精神风骨。他干了14年的办公室工作,其中在盟纪委秘书长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办文办会、后勤保障、车辆调度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的协调安排和筹划,哪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他,都得从他这一个针眼里过。

斯人已逝,追思犹存。

办公室秘书说:

“每次办会,凳子、座牌的摆放是否在一条线上他都会仔细察看”

2014年6月24日,很难忘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兴安盟纪检监察网站与自治区纪检监察网站同步上线正式运行。两个月的创建任务重、时间紧,杨森才带着办公室一班兄弟,白天设计方案,晚上监督施工,从一条条信息的编写,到一个个版块栏目的设计,每项工作都要经过他审核敲定,一条条审、一件件过。

办公室综合信息科副科长崔忠智就是从这场硬仗中对杨森才的较真和细致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那时候我借调盟纪委整两个月,也是我与秘书长接触最多的两个月,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偶尔还能有个‘眯登’的时间,可是秘书长就没有这好待遇了,白天没时间休息,到了晚上,还得急着找网络中心的同事们商量外挂大屏和小屏的设计方案,熬了几宿,方案定下来了,还得操心施工的事。由于白天没时间看管,就得抽晚上的时间现场督导,甚至有时候急得恨不能自己上手干,那段日子可真是难熬,可他却硬是带着我们把这场硬仗扛下来,并且得到自治区纪委的高度认可,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秘书长说,‘大家伙儿的劲儿没白使,夜没白熬,值!’”

无论是身边一起工作的同事,还是与他打过交道的人,对杨森才同志的评价都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既有扎实理论水平和良好党性修养,又有极强工作能力和实干精神的好党员、好干部。

办公室秘书武庆霞来盟纪委工作时间不久,却对杨森才同志的严谨体会深刻,回想起工作上的点点滴滴,她的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杨秘书长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他始终专注做好一件件平凡甚至是琐碎的‘小事’, 公文草拟中,字体、格式的运用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差错,甚至文件传阅单上的每个标点符号他都会认真审阅,语句语法都捋得一清二楚,偶尔出现的疏忽和错误他一眼就能发现。每次办会他都和我们一起布置会场,凳子的摆放在不在一条线上他都会仔细察看。”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桩桩件件在同事们的心中珍藏。

同事说:

“每次加班,都会感觉他那熟悉的说话声从楼道里传来”

兴安盟党政综合大楼15层是盟纪委监委机关主要办公区,每天最晚下班的往往都是杨森才。盟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副主任杨晓强回忆说:“我们每次加班都能看到杨秘书长也在单位,不是在改材料就是在做会议的筹备工作,有好几次我加班很晚才走,可是杨秘书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盟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张冠志说起杨森才感触很深:“秘书长的加班、敬业、严谨已经成为了一道风景,他就是我们心中的标杆,是委局的形象代言人,代表了工作,代表了事业,他的音容笑貌常在我脑海里浮现,直到现在每次加班时,都经常感觉他那熟悉的说话声或脚步声从楼道里传来。”

由于长期加班加点的工作,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休息,杨森才同志的身体早已经亮起了黄灯。近两年来,他就经常感到身体不适:胃痛、乏力。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去医院查一查,休息治疗,可他吃点胃药又投入了工作,检查一拖再拖。

办公室行政科副科长李强还记得,“杨秘书长经常捂着肚子,猫着腰,疼痛发作时,就用止痛药扛着,‘斯达舒’不知吃了多少盒。”

杨森才同志的突然离世,兴安盟纪检监察系统的同事们无不扼腕叹息、悲痛难抑,对他们来说,杨森才同志不仅是一位工作中的好领导,也是一位谦虚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

在杨森才同志的时间表里,没有公休日,也没有节假日,每一天都是他的工作日。科右前旗旗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包彩虹对此记忆犹新:“别人放假的日子是他最忙碌的日子,每逢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杨秘书长都会发短信给我们,反复强调节日期间的安全问题,嘱咐我们要安排好值班工作,绝不能疏忽大意。”盟纪委委员、监委委员李长德回忆说:“2014年春节,我初一在廉政教育中心值班,早8点到廉政教育中心时,见森才秘书长在,相互拜年问候之后,得知年夜饭他与更夫一起吃的,没有与家人过团圆年,森才秘书长在盟纪委工作这几年里,每年春节,都是如此。”

扎赉特旗纪委监委办公室张德辉和杨森才同志打了10年的交道,说起这位亦师亦友的领导,张德辉几度哽咽。“第一次和杨秘书长的接触让我至今难忘,2008年全盟党风廉政建设现场会在扎赉特旗召开,他提前一天就到会场察看,当时会标上的字是用不干胶粘上去的,稍有些不平整,他说:‘会标上有褶可不行,必须要板板整整才行,赶紧卸下来重新弄平整。’甚至会议室的窗帘绑带他都会和我们商量用什么样的更合适。”在工作上他要求严格、锱铢必较,可在生活上他却宽以待人、处处关心。“记得不久前我到盟纪委送材料,当时是下午1点多了,到杨秘书长办公室的时候他正准备吃方便面,我说一起到外面吃上一口,他执意不去,一边吃还一边问我在乌兰浩特一中上学的孩子学习咋样,有没有什么困难。”

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串起了同事们对杨森才同志的深刻记忆:爱岗敬业,不畏困难,任劳任怨,认真严谨,公而忘私,宽厚待人……这不是对他离世后才有的褒扬,而是大家深深的钦佩和眷念。

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杨森才同志生活中却非常俭朴,他不抽烟,不喝酒,很少添置新衣,一年四季都是那几件虽有些旧却干净整洁的西装和衬衫。他的简朴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从小过苦日子养成的习惯。小时候,家里穷,半饥半饱的日子成了他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这习惯让他一辈子对物质要求很淡,干干净净,穿暖就好,这记忆使他一辈子对粮食珍惜如金,粗茶淡饭,吃饱就成。

微信图片_20180405135953

杨森才(左一)为拔河比赛加油助威

司机说:

“他平时自己开车上下班,从来不用公车接送,要把公车腾出来用到执纪审查工作上”

“秘书长”这个岗位他一干就是10年。职务虽然不是很高,权力却不算小,小到加班的盒饭,大到办公设备采购、执纪审查项目运行。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做事清廉如水。

公车没改革前给杨森才当司机的刘青宝回忆说:“他平时总是开着自己那辆二手‘老爷车’上下班,基本不用我接送,他说要把公车腾出来用于机关的执纪审查工作上。”

盟纪委监委办公室行政科长程春国与杨森才同志并肩工作已四个年头了,他说:“每一次单位的日常采购、车辆维修保养、办公设备用品采购,秘书长从来都按程序办、按规矩办,每次出差回来后,都会将支出明细向财务报告,没有占过机关的一分钱,我们都打心眼里敬佩。”回忆起杨森才同志工作中的点滴,这个东北汉子的眼泪顺颊而下。

办公室秘书武庆霞回忆道:“记得去年过春节的时候作为晚辈的我买了些礼物去他家看他,知道我的来意后他竟然连屋都没让我进,电话里说:‘好好工作,什么都不要想,你们每月的那点工资给我买什么礼物,赶紧回去!’”

后勤服务中心主任陈常永听到杨森才癌症已到晚期的消息后,每天都要到医院去探望,心中有着太多的不舍和留恋。“杨秘书长经常埋头工作到凌晨,很少能按时就餐,经常就是一盒方便面对付一下,我们有时没顾上吃早饭都会到他那去要方便面,不管什么时候去他都有‘存货’。”

杨森才同志去世后,党组织和亲属们清理他的遗物时,没有发现任何贵重物品,只留下十几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记,堆积如山的文件材料,一摞摞翻得发旧的书籍,一盆枯萎凋零的盆栽,一袋过期的药片,还有一盒没来得及拿回家给小孙子买的积木玩具……

杨森才的孙子今年一岁半,他对小家伙十分疼爱,但陪伴很少,爷爷走后,孩子一直在问:“爷爷去哪了,我要爷爷,我要爷爷……”

门卫说:

“他这些年除夕的年夜饭都是陪我一起吃的”

办公室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工作量大,杨森才作为主要负责人有着操不完的心,无论是政务工作还是事务工作,他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些同志“怕”在秘书长手下工作,因为他要求高、节奏快、加班多。大家“怕”他,但更敬重他,因为他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只要认真工作,他都一视同仁。

盟纪委监委办公室秘书科长李莉追忆道:“初识杨秘书长是一个下雪天,雪白的衬衣,笔直的西裤,黑亮的皮鞋,给人一种既干净又高不可及的感觉。因为自己一直在基层工作,没见过什么场面,见到秘书长还不太敢说话。可是接触时间长了发现,秘书长虽然对工作要求严,平时还是很亲切,很平易近人的。工作任务重时,他还偶尔开开玩笑,缓解我们的压力。”

“在办公室这个大家庭,秘书长是公认的‘家长’,无论谁家有事儿,他都像长辈一样,把你叫到办公室,刨根问底,好事儿一起分享,难事儿帮着你想办法解决,让你心里很暖和。甚至连谁快过生日了他都能记得。”办公室秘书李鹏回忆说。

“他这个人可真是难得,我就一个普通的门卫,可这么多年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他竟然都没回家,而是在这儿和我一起吃的,怕我一个人值班孤单、空落,陪我看看电视,聊聊家常,一点领导架子也没有。”兴安盟廉政教育中心的门卫高广凡说起杨森才不住地感叹。

秘书长走了,熟悉他的同事们忘不了他通宵达旦工作后布满血丝的双眼,忘不了他在工作岗位累倒后的消瘦身影,大家手机里最常联系的那个电话号码再也打不通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成为永恒:朴素的装扮、和蔼的笑容和执着的目光……

班子成员说:

“他是一个极其敬业、优秀、全面、难得的秘书长职务天才人选”

谈起杨森才,兴安盟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王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怀念、痛感之情溢于言表。他10年前在自治区纪委办公厅工作时就与杨森才相识,应该算是老朋友了,对杨森才的印象非常好。来到兴安盟工作后,通过深入接触了解,王俊越发感到杨森才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每天比他来的早,比他走的晚。也深刻地认识到杨森才既懂政务,又通事务,既懂财会,也通文稿,是一个优秀、全面、难得的秘书长职务天才人选。他也为能有这样一个好帮手、好战友而发自内心的高兴。然而老天却不遂人愿。

“去年有一次,森才说自己胃不舒服,我劝他去医院查一查,可他总是以自己身体很好为由一拖再拖。有一次我在盟医院看病时又建议森才也检查检查,可他却笑着说‘我这身体好着呢,多少年都不感冒,没事儿’。后来我听办公室的同志们讲,单位每年组织的体检他都把自己的名额让给了临时借调人员。”

杨森才同志住院期间,王俊同志四次去看望他。即使是在医院,杨森才每次说的问的都是单位工作的事儿,他总是念念不忘那些还没干完的工作,总想问问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得怎么样、新办公室收拾咋样了?转隶人员何时到岗,年终总结材料还有哪部分没有完善……总是想着早点出院为单位分忧,也总是为自己不能正常上班给组织增添了麻烦,造成了拖累而感到过意不去。

说到最后一次去看望,王俊鼻头有些酸楚:“当时森才已经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也到了弥留之际,当我代表组织询问他家中有没有需要帮助解决的事儿时,他不但只字未提,还一再叮嘱后事要一切从简。”

提起杨森才同志敬业、奉献的品格,曾经与他在一个班子共事的老战友都有说不完的赞许和称扬。

与杨森才同志一个班子共事10年的盟纪委原副书记、监察局原局长王玉君(现任内蒙古纪委驻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纪检监察组长)听到杨森才同志猝然离世的消息后,喉头哽咽,心里一酸,泪水瞬间夺眶而出,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在最早的航班返回乌兰浩特,无论如何也要送别这位老兄。面向杨森才同志的遗体,他深深地三鞠躬,一躬更比一躬深。在王玉君印象里杨森才同志干起工作总有使不完的劲,总有用不完的激情。“有时候待签的公文文件和综合文稿一天会有20多份,每一份他都会一遍遍地通读,一遍遍推敲,逐个词语研究,无数次地校对,确保每一个数字的准确和每一段文字的规范。单位里的大事小情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重要活动人手不够时他还会亲自拿着照相机奔前跑后。”

在得知杨森才同志身患癌症的消息后,盟纪委原副书记仲瑞珍(现任盟人大工委副主任)感到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她的印象中,杨森才同志就是一个“铁人”,永远都是一副精力充沛、热情乐观的样子,是出了名的“工作狂”。“记得在他住院前的一天上午9点左右,他提着公文包经过我的办公室,我打趣地说他迟到了,他面色疲惫地告诉我为了赶材料凌晨4点才休息。后来住院期间,我和同事们去看他,他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询问工作的事。”说起这位令她尊敬的同事、兄长,仲瑞珍难掩悲痛。

微信图片_20180405140121

妻子说:

“他把工作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入院18天,两次要出院”

11月2日,杨森才腰部剧烈疼痛起身困难,但仍坚持工作;

11月3日,经兴安盟人民医院CT初步检查,诊断为胃癌晚期。腰痛,其实是恶性肿瘤在脊椎管内生长造成的椎间盘外顶所致;

11月5日,去北京进一步复查,诊断结果与兴安盟人民医院诊断结果一致,癌细胞扩散至淋巴、腰椎、颈椎等10余处;

11月8日带着北京医院专家组治疗方案,从北京返程回家保守治疗,治疗期间仍坚持工作;

11月14、16日,两次到单位列出近期需要立即解决和需要进一步跟进解决的工作清单;

12月2日-19日,因病情严重恶化,在兴安盟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癌细胞陆续扩散到肝、肺等多处内脏器官,多项器官功能衰竭,不能进食;

12月20日,他与世长辞……

12月2日入院到12月20日去世,只有18天。一辈子要强的杨森才最终没有抵挡住无情的病魔。

生离死别,作为妻子,有着钻心的痛。

“几年前,他有时胃不太舒服,我曾劝他少加些班,但他不听,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多承担一些。”后来回忆起病情,妻子高大力哽咽了。“这是他当秘书长以来唯一一次休病假,没想到却成了永别。”

工作上的事儿,同事们的事儿,杨森才可以说是“事事关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别看秘书长在单位里总是冲在前面,可家里啥事都指不上他。很多平常的事,像假期里出游,亲戚朋友聚餐,对于杨森才的父母和妻儿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往往早就定下来的事,一到他那儿准“卡壳”,家里的事最终都得给他的工作让路,规划好的行程最终都得放弃。只要工作上一个电话,抬腿就走,这些年,家人从未得到过他的任何承诺。

“再有两年他就退休了,他说要带我出去旅游,给我照相,陪我一起接送孙子上学放学……”妻子高大力痛哭道:“他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住院的这些天,他满脑子里都是单位的事儿,把病房当成了办公室,几次三番嚷嚷着要出院回办公室工作。”

他自己说:

“单位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家里的事儿再大也是小事儿”

12月22日,是杨森才同志遗体告别的日子,这一天是冬至日,兴安盟特别寒冷,上午,不到8点,在寒风中200多名杨森才生前同事、当地干部自发地胸带白花,早早地肃立在殡仪馆院内告别厅门外送他最后一程。杨森才遗像两侧“一生为公忠诚履职树楷模,舍身忘我鞠躬尽瘁留英名”的挽联,是组织上对他的一生评价。

“单位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儿,家里的事儿再大也是小事儿”,这是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记得杨森才常说的一句话。

“ 2017年10月16日,由于有一个紧急的材料需要处理,他修改材料到次日凌晨3点多,直到材料定稿打印后又亲自开车把加班的同志安全送到家,早上8点多又照常来到了办公室,中间只休息了3个多小时。”回想起当天的情景,办公室的李莉眼泪一直在眼眶中打转。“我们去医院看望秘书长,看到他面色苍白、有气无力,他还笑着和我们说‘我没事儿,下周就能上班了’,他住院期间依然牵挂着单位的工作,常常发短信挨个儿嘱咐工作。”大家见惯了秘书长的敬业,但谁也没想到,那时真正折磨着他的病魔是潜伏在胃部的恶性肿瘤。

即使在被病痛折磨的最严重的日子里,杨森才也没有停止工作。盟纪委委员、监委委员李长德和他共事多年,说起杨森才的那股敬业精神,他是打心眼里钦佩,住院期间的一件事儿让他至今难忘。12月8日,杨森才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当天,自治区纪委的同志并不知晓他的病情,给他打电话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要求立即调查了解情况,杨森才丝毫没有推脱,在病床上立即给代管办公室工作的李长德打电话嘱咐他一定要及时处理、及时汇报,声音微弱但却坚定,而此时电话那头的他早已大汗淋漓,面色惨白。

杨森才同志走了,一切显得那样匆忙。同事们再也寻不到那熟悉的忙碌的身影,夜深人静时再也看不到1502室那盏“长明灯”……

在同事的泪光中和诉说里,我们触摸到了一名如泥土般质朴的当代纪检干部,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有一种情怀叫奉献,有一种精神叫坚守。(兴安盟纪委监委)

  •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纪委办公室(监察专员办公室) ? 版权所有
  •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56号  邮编:010051
  • 蒙ICP备05000414号
  • 技术支持:CJ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