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时间:2025-08-08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强化本科通识教育在学生专业发展及素质养成中的作用,明晰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及与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适应性与应用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原则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聚焦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在思维、表达、沟通、协调、创新等多方面得到更快、更好、更强的发展,推动教学方法革新及知识能力、共性个性培养融合,构建“大通识”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范围与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是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从2025年起,学校将有计划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通识教育课程的综合改革,涉及课程团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与评价办法、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到2027年,需建成配套完善的常态化长效机制,培育示范课程与教学团队,提炼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推动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根本性转变,营造改革创新氛围,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奠定专业学习基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内容

本科通识教育改革包括六个方面,通过系列改革举措,全面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一)加强课程团队建设

以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载体,健全课程教研室和稳定的教学团队,明确课程负责人,优化团队成员的知识、年龄、学缘结构及任务分工,吸纳数智技术人员与“双师型”教师,推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课程负责人应具备良好师德、深厚学术造诣、较强教学能力及显著成果。强化跨学科团队建设,鼓励联合企事业单位及区内外高校跨区域共建课程。建立可持续培育机制,推行“导师制”,重点培养青年教师、教学骨干与学术带头人。

(二)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本科通识教育教师需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修订教学大纲与课程评价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系统明确课程核心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确保建设目标与毕业要求相契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需体现时代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创业教育,深挖与课程内容紧密关联的思政要素,充实科技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同时,课程内容需契合“两性一度”要求,强化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秉持“以学生兴趣驱动、以学习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手段上,加快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推行部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上,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外跟进”的三层次模式,推动教学从“教”向“学”、从“课堂”向“课内外结合”、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与结果结合”转变。推广翻转课堂,强化师生个性化互动与生生交流,提升课堂效果。结合课程特点,融合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与多样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

(四)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探索校内教师授课与引进在线开放课程并行模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修读方式。充分利用中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学平台等资源,引进适配我校本科生的优质课程,确保学时学分达到毕业最低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逐步开展网络直播见面课,实现学生跨空间与名师互动。所有校外在线课程须配备校内助教,负责督促课前学习、组织课堂及答疑,提升学习效果,减轻教师重复性工作。两种修读方式采用统一校内考核标准,侧重知识与能力测试,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五)创新考核与评价方式

依据课程特点,聚焦学生学习效果实施考核,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有效性与可操作性,科学编制课程考核评价标准。鼓励采用笔试、口试、论文、大作业、专题研讨、调研报告、作品设计等多元形式,结合线上线下途径,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革新课程评价方法

改革课程评价方法,简化评价流程,推动由“评教”向“评课”转变,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完善学生评课指标体系,突出学生评价主体地位,更注重学习效果反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常态化评课,便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对新入职教师及授课效果不佳教师的培训辅导,定期组织教学观摩与研讨。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多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统筹推进改革工作。

强化部门协同。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就业处、教学评估与质量监测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信息中心、相关学院联动推进改革。

)加大经费投入。划拨专项经费引进国内优质课程资源;推进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多元化教学空间建设,满足课程个性化需求。

)设立专项支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中专设通识教育改革项目,打造课程改革标杆

)完善制度体系。结合人事制度改革,明确教师教学课时与质量要求,优化考核机制,健全选课、助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配套制度。



教务处

202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