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法学院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走深走实,深化学生对法官等法律职业的“理解与体悟”,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应用型法治人才,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十周、十一周,《法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姜磊、白木仁、邢开尔邀请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刘冠中法官、慧聪律师事务所王浩律师、北京市诺恒(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党浩文律师、北京市王玉梅律师事务所呼和浩特分所尚江涛和陈旺达(实习)律师、代理真实案件在校生代表王培臣等先后现场辅导学生模拟法庭学习。


王浩律师、党浩文律师等法治实务工作者全程参与模拟法庭指导,他们结合自身实务经验,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同学们从案情分析到庭审表现,展现了扎实的法律功底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尤其是在证据组织和辩论技巧上,达到了初阶法律实务工作者水平。”同时,他们针对学生在庭审礼仪、法律文书严谨性、争议焦点总结、对方破绽发现等方面的不足给出了具体改进建议,并以“法律与事实结合”为主题展开延伸讲解,帮助学生打通理论学习与实务应用的壁垒。

刘冠中法官担任审判长融入学生模拟庭审中,“逐帧”指导学生模拟庭审,并就法官职业伦理、当事人禁止反言原则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进行了解读。

教学团队成员针对庭审举证质证和辩论环节涉及的职业伦理问题,深入讲解了诚实信用原则,指出了调解对弥合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进行了阐释。
通过学生主导主动“事实分析、法律适用、文书制作”“模拟法庭训练、演示”+教学团队成员与法治实务工作者引导、指导的“参与式教与学”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使102名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法律职业技能、体悟法律职业伦理。模拟法庭筹备阶段,学生团队全程主导案情梳理,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反复研讨争议焦点,最终形成相应文书。庭审环节,学生围绕争议焦点,展开举证质证、法庭辩论,逻辑清晰地呈现己方意见,体悟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诉讼中诚实信用等法律职业伦理。庭审结束后,案件深度研讨延伸至课堂外,学生团队成员根据各自角色,结合庭审情况重新梳理裁判逻辑,开展辩论。过程中,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仅进行方向性和程序性及知识点理解与适用的引导、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案件和庭审中的问题、优化“攻防”策略、感受各角色的职业立场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