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第九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论坛暨中国数字内容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发布了《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总结了2018-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成果,更为出版人解决了很多困惑。让我们看看这份报告解决了出版人哪些关键问题。
国际上数字出版整体形势究竟怎样?
2018年,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国际数字出版发展基本保持与上年一致的发展态势。大型出版商和媒体持续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路径,开拓新的业务布局;有声读物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出版商数字业务的重点;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媒体转型中应用日趋深入,推动媒体生产力不断提升。
2018年,欧美等国家大型出版商持续开展业务转型,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布局调整,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整体实力,在不同出版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突破。从教育出版领域来看,国际教育出版商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寻求收入增长点,并加快向教育服务商转型。如美国大型教育出版商圣智学习集团于2018年9月创新性地推出了“圣智畅享”订阅服务 ,可有效缩减学生、教师和大众学习者对教育类图书的开支,其内容包含了70个学科,近700个专业课程领域,以及约20000个圣智学习集团旗下的产品。在专业出版领域,约翰威立出版公司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杰出代表。据其发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其数字化产品收入占比增长5%,已达到73%。多个业务板块在2018年都实现了增长。
人们都说有声书是近年来数字发展的重点,国际上也是如此吗?
有声读物市场发展持续强劲。从全球范围来看,2018年有声读物市场持续攀升。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有声读物,年增长速度均在20%至30%之间。据尼尔森图书调查公司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英国有声书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而据美国有声书出版商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有声书也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的大幅增长。2018年,伦敦书展首次将有声读物作为最重要发展议题;法兰克福书展首度举办了有声书大会。
有声读物成为拉动多家国际大型出版商图书整体销售收入的重要引擎。据企鹅兰登书屋母公司贝塔斯曼公布的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企鹅兰登书屋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3%,利润同比下降17%,然而有声书的收入增长,成为企鹅兰登书屋的发展亮点;据西蒙&舒斯特的母公司CBS的报告,2018年上半年,西蒙&舒斯特实现营业收入3.67亿美元,同比增长6.8%,在其所有业务部门中,有声读物部门是增幅最大的部门,数字音频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在第三季度,有声书销售增幅更是达到27%,有声书业务成为拉动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2018年,哈珀·柯林斯在有声书方面的成绩也同样抢眼,2018年上半年,哈珀·柯林斯的数字有声书销售额同比增长55%,同时在有声书的强劲带动下,哈珀·柯林斯2018年第三季度数字销售总额增长12%,电子书和数字音频在同期哈珀·柯林斯的总收入中占比达到22%。
由于有声读物表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各大国际出版商纷纷进一步加大对有声读物领域的投入力度。2018年,企鹅兰登书屋共出版了超过1400个有声读物产品,较4年前增长了2.2倍。6月,企鹅兰登书屋首次尝试开展了面向各类消费者的有声书月活动,向行人免费发放有声书下载信息。2018年初, Google Play 商店正式向45个国家开放销售有声书业务,涉及9 种语言。占据有声书市场垄断地位的亚马逊有声书平台Audible,在2018年继续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为会员每月提供免费阅读两本原版有声读物等服务。
媒体与新技术结合是国内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国际上是如何做的?
2018年,国外各大媒体纷纷借助先进技术工具,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媒体的转型变革。例如2018年,《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转型进一步深化,主要得益于其内容管理系统“Arc Publishing”(简称“Arc”)的升级,作为《华盛顿邮报》的一项全面战略性业务,贯穿于该媒体的生产经营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国外各大媒体纷纷借助AI强化新闻价值、延伸媒体感知,推动媒体生产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如路透社启用人工智能工具Lynx Insight和News Tracer 作为新闻助手,构建了一种“可控化的新闻编辑室”,可在海量信息中快速抓取新闻点。美联社也将更加精确和智能化新闻战略作为主要发力的方向之一,其新闻编辑室投入使用多个人工智能系统、工具及应用,以实现新闻采编流程的高效自动化、规模化生产。
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如何?
2018年以来,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趋好。伴随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迈向纵深,数字出版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流阵地作用日益凸显,由此也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加艰巨的使命任务;数字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强劲,成为构筑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点;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入,5G商业化进程加快,为产业创新带来巨大动力;数字阅读需求日益旺盛,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风尚。
国内数字出版的整体规模如何?
2018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833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21.38亿元,电子书达56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8.3亿元,博客类应用达115. 3亿元,在线音乐达103.5亿元,网络动漫达180.8亿元,移动出版(移动阅读、移动音乐、移动游戏等)达2007.4亿元,网络游戏达791.1亿元,在线教育达1330亿元,互联网广告达3717亿元。
2018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2018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5.68亿元,相比2017年的82.7亿元,增长幅度为3.6%,低于2017年5.35%的增长幅度,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03%,相较于2017年的1.17%和2016年的1.54%来说,继续处于下降态势。这表明在全媒体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的当下,出现了全程媒体、全系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面临深刻变革。
数字出版各版块,与往年相比的变化如何?
截至201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累计用户规模达到17.32亿人(家/个)(包含了重复注册和历年尘封的用户等)。网络游戏的用户规模数在经历了2008年至2017年十年跨越式的大幅增长后,在2018年有一定幅度的减少。在线音乐用户数保持平稳增长。另外,原创网络文学注册用户数从2009年统计开始,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 2018年,移动出版收入规模为2007.4亿元,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为1330亿元,网络动漫收入规模为180.8亿元,三者占数字出版收入规模的比例为42.23%,与2017年基本持平,表明移动出版依然是数字出版发展的主力军,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在线教育作为数字教育出版发展最为强劲的部分,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资源趋向集中化,头部效应明显;网络动漫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坚持,培育了大量付费用户,推动网络动漫的消费市场实现了良性发展。
有声书和数字阅读是近年来出版人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有声书增长很快,近年发展形势如何?
从阅读方式来看,有声阅读发展势头持续良好,成为我国数字阅读的增长点。2018年,我国有近三成的国民养成听书习惯。我国成年国民听书率为26.0%,相较上年提高3.2%。0-17岁未成年人听书率为26.2%,相较上年提高3.5%。其中,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的国民比例达到11.7%,成为国民听书的主流方式。
另据《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12.4本。我国数字阅读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54.5亿元,同比增长19.6%。我国大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3亿,专业阅读用户规模也进一步提升,达到1417.9万。同时,网络原创作品仍然是数字阅读的主要构成,2018年网络原创作品占比接近80%,达到79.8%,较上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
传统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有哪些亮点?
2018年,出版业转型融合持续深入。出版单位对融合发展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纷纷围绕“融合出版”进行规划布局,借助新技术、新形态和新媒介,在内容、产品、品牌、模式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部分出版单位已初步形成了全媒体融合产品矩阵,实现了内容多元开发和版权的多维增值。出版单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充分顺应全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满足用户多元化、多层次、细分化、多场景化的内容获取需求。传统出版单位以音视频为着力点,深耕自身优势内容资源,开展知识服务布局,目前已涌现出多个知识服务品牌,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实施建设一年多以来,成果显著,为出版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
网络文学一向是数字出版关注的重点,目前发展如何?
201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二十个年头,在中央政策强劲指引和主管部门有力引导下,网络文学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逐步迈进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4.32亿,占网民总数的52.1%。网络文学作品总量超过2400万部,其中签约作品近130万部,2018年新增签约作品24万部。国内重点网络文学网站签约作者达61万,另有上千万作者参与创作。
2018年6月,上海率先面向网络文学推出《上海市文学创作系列网络文学专业职称评审办法(试行)》,在网络文学人才选拔、评价、考核机制的建立健全做出了有益尝试。2018年7月底,江苏网络文学谷在江苏南京挂牌,将着力打造网络文学以网络文学相关产业集群。2018年11月,江苏网络文学作家村和中国网络文学泛娱乐产业孵化基地在江苏省镇江市揭牌成立。
可以看到,网络文学已成为全国,特别是北京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并呈现出集群化、生态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态势。
数字教育是出版机构的“钱袋子”,数字教育目前发展如何?
2018年,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加快推进,数字教育出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呈现垂直化、精品化发展的态势。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新阶段。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类APP的管理力度。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和应急管理部办公厅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做好面向中小学生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线实施培训教育活动机构的备案工作,加强对线上培训内容的监管。12月底,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和日常监管制度。此外,2018年被称为“最强减负年”,2018年底,为中小学生减少课程学习负担,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提出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规范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全面提升信息素养,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将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数字教育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但在某种程度上将有效推动基础教育领域数字教育实现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长期以来,相较于图书出版,报刊领域的转型融合进程则稍显迟缓。现在有没有转变?
2018年,随着媒体融合迈向纵深发展,报刊转型迎来了全面加速,取得多项突破。过去一年来,多家报刊单位停止纸媒刊发,一时间引发了各界对报刊业前景的担忧。事实上可以看到,多家报刊在停止纸媒刊发的同时,积极转战新媒体,并借此焕发出新的活力。报刊媒体纷纷借助新兴媒体渠道,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各级党报的主流媒体都开设了媒体公众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都开通了政务微博,在舆论格局中发挥“风向标”的作用。2018年6月,人民日报社全国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正式上线,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力求打造成为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企业、优质自媒体和个人入驻的全新内容平台。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多家传媒集团均形成了“报+网+端+微”多介质、多形态、立体化的融媒体矩阵。
知识付费是近年的热点,今年呈现了怎样的分水岭
知识付费在经过近三年的市场历练后,展现出了独有的发展逻辑和轨迹。随着行业发展的日趋成熟,用户对自身知识的学习需求了更加明确的自我认识,因此对知识付费产品有了更加理性的选择。同时,随着行业马太效应的日益加剧,主播资源、版权资源和用户资源向头部平台加速集中,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筛选机制初步形成,行业分水岭逐步显现。
2018年,各家知识付费平台在功能、内容生产、运营模式上趋于成熟和多元化。整体产业角色与传统教育、传媒、传统出版形成了优势互补、趋向纵深融合。知识付费内容方和平台方逐渐形成共生体系,产业发展呈“腰部形态”结构分布,头部格局占产业规模35%、“腰部”玩家占据25%、长尾参与者分享其余40%的份额。其中头部内容平台方在用户基数、产品质量、版权保护、资本投入、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逐渐规范化并形成了基本壁垒。
近年来,短视频异军突起,成为“风口”,发展如何?
短视频作为近两年互联网的风口领域,2018年发展势头持续强劲,并在行业格局上发生较大改变。快手、秒拍两大短视频平台与今日头条旗下西瓜视频三方分立的格局被打破,抖音迅速崛起,追平快手。与此同时,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微博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向短视频市场集体发力,或基于自身优势,进行特色短视频平台搭建,并注重与自身优势业务相结合;或通过战略投资,将短视频作为数字内容生态布局中的一环;或扶持创作团队,提升内容优势。
互联网高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乱象,如何治理?
互联网内容建设作为国家网络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过去一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围绕新媒体形态,出台多项规范制度和实施多项重要举措。2018年8月,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共同下发《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细化了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2018年11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公安部发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对论坛、短视频、网络直播、微信公众账号、微博客、小程序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予以规范,对监管机关的相应职责也作出明确说明。2019年初,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 《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也同时发布。相关制度的陆续出台,推进互联网内容向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迈进,互联网内容规范体系逐步完善。与此同时,2018年,相关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管力度也进一步加强。
201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保障体系在诸多方面得以完善与丰富,尤其是在标准建设和版权保护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以团体标准为“破局点”,加强工作力度。依据国际标准管理的有关规定,数字出版领域已形成若干团体标准草案,完成了若干团体标准组织化建设,标准工作体系化建设基本实现。
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将如何?
展望未来,数字出版有以下趋势:
第一,数字内容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深耕内容才是提升价值的根本关键。数字内容产品在娱乐属性之外,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主管部门把关趋于严格和人们的审美趣味提高,推动数字内容平台增强导向把关意识和精品生产意识,逐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调整内容建设重点,网生内容正在逐渐摆脱唯点击率、唯播放量的不良风气。
第二,媒体融合迈向纵深发展。
政务媒体、主流媒体遵循移动优先原则,采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形态日益普遍;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基于算法的新媒体平台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加大了对政务媒体、主流媒体的引入。“两微一抖” 已成为媒体布局的新标配。我国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媒体融合发展,特别是地方县级媒体融合带来新机遇和新契机。
第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日益深化。
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内容的创作、审核、流量预测、运营、推荐、交互等方面。未来,人工智能在提升IP价值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5G将为出版融合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牌照,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广电四家企业,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5G商用元年。5G将极大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和传递能力,对出版业选题策划、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带来深远影响,为出版业融合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实践路径。
第五,知识付费将迎来发展拐点。
在知识付费领域,从内容上看,情感鸡汤类的热度将逐渐削弱,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内容将成为市场主流,市场持续加剧细分。富媒体的传播效应在知识付费产品形式上正在凸显。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还主要以音频配合图文说明为主要形式,但今后将向视频拓展,满足更丰富的消费场景和多元的用户需求。
第六,数字内容产业将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内容形态方面,音视频业务将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重心。随着4G高度普及、5G开启商用,短视频有望迎来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并将与教育、新闻资讯、知识付费等多个领域实现更深度融合。伴随5G的商用,将催生出新的、丰富度更高的可视化数字内容形态和模式。
挖掘新的需求点,开拓新的消费场景,探索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变现方式,将成为数字内容创业者的发展重点。
第七,业态复合化趋势渐显。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升级不断催生新需求,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壁垒逐渐被打破,业态复合化趋势逐渐明显。数字内容企业的品牌跨界能力不断增强,为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受众体验,跨品类的融合将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不同领域、不同品类,连接线上、线下的融合将日益普遍。
第八,电子竞技将成为产业融合新节点。
电子竞技游戏作为游戏的重要分支之一,已经成为我国游戏行业新的收入增长点。5G时代下,VR、AR以及MR等技术在电竞的加速应用,将进一步丰富移动电竞的内容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