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文学院学科特色,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构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课程思政体系,培养兼具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专业素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二、建设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文传承优势,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能力、价值塑造有效融合到每门课程当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理想信念教育。立足内蒙古自治区,深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持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结合内蒙古发展史、民族团结进步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主线贯穿始终,讲清楚“四个共同”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热点,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课程始终。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个人诚信意识等维度,设计具体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探索“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的育人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契合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课程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扎根北疆大地的中学语文教师。
4.法治意识教育。积极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大意义,强调依法执教是师德底线。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法治精神融入未来职业实践。
5.教师职业素养教育。将《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要求贯穿于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学生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责任感,使课程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德行、培育教育家精神的过程。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1.完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系统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精准设计“课程思政”映射点,将思政育人要求具体化到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中。
2.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课程思政要求和学科前沿,大力推广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情境式等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和价值辨析。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将价值引领巧妙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实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效果,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3.深化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认知、态度表现和素养提升。创新考核内容,设计能体现思政育人目标的考核题目,自然融入思政元素。
4.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明确将“价值引领”作为核心观测指标,强化督导听课、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对课程思政的专项关注和反馈指导,重点考察思政元素融入的适切性、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获得感。建立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机制。
5.重视“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合理规划“第二课堂”内容,与“第一课堂”思政目标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活动主题聚焦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法治素养、师德养成等。打造特色品牌活动,提升育人实效。
(三)创设“课程思政”环境
1.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常态化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重点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设计融入路径、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鼓励申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积极开展专项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沙龙,促进经验共享和能力提升。
2.强化课程思政示范引领。持续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优秀案例的遴选和培育工作。通过教学竞赛等形式,广泛开展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研讨和分享,营造良好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李宏亮、高娃
副组长:包冬梅
成员:通力嘎、杜勍妹、任凤琴、许丽、闫博
依托教学督导委员会的监督职能,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层级监管,确保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二)加强协同联动
重视与思政课程教师及教学单位与专业课程联动,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文学院
2023年9月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