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整合产学研资源,面向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致力于培养电子信息领域高级人才。
电子信息学科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拥有国家和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蒙汉文信息处理和智能计算领域优势突出,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语委研究基地、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研究制定信息处理国家标准2项、行业技术规范2项,研发应用系统18个。
电子信息学科自主可控技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条件完备。创建了内蒙古唯一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成立华为现代产业学院,引入华为ICT人才培养体系,自主可控特色突出。建有鲲鹏、鸿蒙、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23个、校外实践基地13个。
电子信息学科服务社会成效显著。自主研发的“蓝色草原 听书平台”为全国最大蒙古语听书平台,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创新案例,列为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创新案例”。
电子信息学科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拥有多个国家和自治区教师团队,师资队伍中博士14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2人、自治区人才工程4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长期聘用行业导师15人。
二、培养目标
本点以国家大数据和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战略为导向,以服务内蒙古“五大任务”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为背景,以关键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工程设计、工程开发等能力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内蒙古各项事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具体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电子信息专业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电子信息行业相关规范,在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承担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实施、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3.富有合作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树立负责任的工程理念,能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处理工程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化交流能力。
三、培养方式与学制
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实操类课程建设,采用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真实情境实践等形式,提升解决行业实际问题能力。
学制:采用全日制教育,学制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