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官网

综合新闻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综合新闻

联系方式

  •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56号
  • 0471-6585750
  • jsj@imnc.edu.cn

审核评估学院系列展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2025-10-21

一、学院简介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现有在校生950余人,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共5个本科专业。2013年“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学院拥有国家语委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和自治区民委重点实验室、可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个。建设有自治区首家“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与华为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持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4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9人(含教授5人),中级职称教师1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77.5%(其中博士8人)。拥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校级创新团队共3个,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1人。22.5%的教师(9人)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此外,学院还聘请银龄教师、特聘教授、外聘教师,形成多元化师资梯队。

二、学科专业建设

电子信息学科紧密对接国家及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根基,逐步拓展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等新工科专业。学科建设成果显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入选内蒙古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9月获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批自治区提质培育学科,将于2026年正式招生。师资队伍方面,学位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校外兼职导师8人、校外行业导师5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学院目前拥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学院教师主持完成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国家民委教学研究课题等省部级教育教学类课题,2019年“蒙古语少年儿童民间故事有声资源库建设与推广应用计划”获得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主动对接内蒙古“五大任务”和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引入华为、中软等头部企业优质资源,打造“沃土计划”“精英班”等特色项目,7个案例入选校级“真实项目案例库”,4个案例入选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党建引领推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工作,党员教师微党课入选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微党课推广案例,师生主要参与开发的全国最大蒙古语听书平台“蓝色草原听书平台”入选“2020年度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创新案例”。连续4年组织开展“微党课比赛”,教工支部先后获评校级“先进党支部”、“坚强堡垒支部”,2024年度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评价等次为“好”,所在党总支获评校级先进党组织。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通过多举措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每年,学院定期举办3-5场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3-5场就业指导讲座,并积极为学生推荐实习及就业岗位。2024、2025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均达到88%以上;近五年,已有12名毕业生成功考取内蒙古工业大学等区内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凭借在就业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学院荣获“2024年度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双创活动,培育项目600余个,1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称号,学生团支部获“全国活力团支部”称号。以赛促学、赛教融合,2022年以来获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11项,获“挑战杯”全区大中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自治区特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1项。学院获评2022-2024年度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计算机科学教研室获评学校标杆教研室。



四、特色优势

(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特色育人体系

学院立足内蒙古电子信息产业需求,以校企合作为核心驱动力,构建“课程-实训-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2021年与华为共建自治区首家“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2024年升级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专业特色学院+产业学院”双平台支撑。通过全面引入华为课程体系,开设高斯、鸿蒙、OpenEuler等前沿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迭代同步;搭建华为Talent实训平台,联合开发“理论-实践-产业”衔接资源闭环。创新“校内基地+校外载体”实践模式,与和林格尔新区、赛罕区实训基地共建双轨平台,2023年建成鸿蒙实习基地,58名学生接受企业讲师全程指导。推行“精英班+认证+就业”路径,累计培养鲲鹏、鸿蒙、网络安全精英班学生300余人,9人通过华为认证,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打通人才输送链路,专业特色与产业适配度显著提升。



(二)依托院士工作站,驱动科研与学科双提升

以2023年获批的可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核心,构建“科研突破-学科提质-地方服务”协同发展格局。工作站聚焦大数据可信处理、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领域,引领学院科研质量跨越式增长,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内蒙古科技重大项目1项、内蒙古关键技术攻关计划3项,形成覆盖多领域的科研矩阵。以学术交流拓宽合作边界,近两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及权威机构,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5场、全国性会议3场,吸引500余人次参与。锚定区域需求,2025年获批自治区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计划项目2项,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升级领域,以技术创新服务地方产业提质增效。



(三)构建多元第二课堂,赋能学生综合发展

打造“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竞争力。依托“程序开发社团”“智维·计算机技术社团”,形成200余人核心群体,年均开展编程培训、创新创业实训等活动20余场,2022年以来承办华为ICT大赛、“蓝桥杯”等高水平赛事10次,学生累计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12项。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组织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2025年暑期“三下乡”团队赴赤峰开展社区服务与红山文化研学,实现服务社会与文化认知双向赋能;推动“返家乡”实践,学生在政府、法院、科技馆等岗位历练,将专业知识融入基层服务,锤炼实操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达成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