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提出的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话语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立场、开放包容的话语自信、问题导向的话语特征,对于积极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地位,彰显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创新的科学性
话语方向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关系着话语领导权和主流话语的确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区别于其他生态话语体系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性的思想,是生态话语唯物主义特征的自然观基础。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是达到“自然人化”“人化自然”的唯一途径,这是生态话语实践观的基本认知。未来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解”命题,是生态话语唯物史观的未来指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了思想原核和理论基石。比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生态兴则文明兴”准确把握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生态与文明的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生态文明摆在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等等。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十个坚持”的核心要义,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科学阐释和深入研究,建立起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大概念、范畴的定义权和解释权,积极构建中国生态理论,增强话语体系的原创性,体现话语真理性和科学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彰显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创新的人民性
为什么人的话语立场问题是话语体系构建和创新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关系着话语的阶级性和群众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话语体系构建的本质要求。生态文明话语为人民而创造。对美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内容,“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的价值旨归。只有为人民而创造的生态话语,才会真正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生态文明话语由人民所创造。我国新时代生态话语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生态文明伟大实践中创造的人民话语。它不仅丰富着生态文明话语的内容与表达形式,还赋予了生态话语鲜明的实践特征和生活气息。
生态文明话语必须经过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理论必须掌握群众,话语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得到人民的认同与接受,人民最有发言权。只有把生态文明理论转换为人民想听、爱听、听得懂的生态话语,才能实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和增强生态话语的说服力和感召力。“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就是人民创造并被历史检验的中国生态话语的生动体现。只有经过实践和人民检验的生态话语,才是最真实最生动的话语,才能体现生态文明话语的价值取向和正义性。
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彰显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创新的主体性
话语自信源自话语主体性和包容性的统一,体现着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汇聚和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话语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生态文明伟大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从毛泽东同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生态话语尝试,到邓小平同志强调“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话语探索,再到江泽民同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构建生态话语体系,再到胡锦涛同志“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话语的拓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话语的深化,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生态文明话语主体性也是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第二个结合”建立起来的。“天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生态物质观,“天人合一”“万物为一”的生态辩证法,“道法自然”“仁民爱物”生态实践观等,具有历史文化穿透力和现实价值力,彰显着生态话语的中国风格。
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生态文明成果是新时代生态话语体系创新的一条重要经验。对待其他国家和人民所创造的生态文明成果及生态话语要采取交流互鉴的态度,以话语平等超越话语优越,以话语和谐超越话语冲突,以话语交融超越话语隔阂,以话语民族性促进世界人民生态话语多样性。对西方主客观二分的机械自然观、“经济中心论”“技术决定论”等西方生态思潮要采取话语批判吸收的态度,提取和借鉴有益成分,摈弃其思想和话语糟粕。针对西方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各种话语污蔑、话语抹黑,应从学理上去揭露和论证其虚伪性、非正义性和生态霸权主义的话语实质等。在话语比较、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彰显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的开放包容性和足够的话语自信。
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特征,彰显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创新的时代性
问题是话语创新的起点,也是话语创新的动力之源。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建构与创新必须科学地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的中国之美、时代之美。面对曾经一度困扰发展中国家生态与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实现了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和生态话语的时代创新。诸如“建设美丽中国”、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守护好一江碧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等,均是话语之美的典范。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更要面向未来。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建构与创新必须科学正确地回答世界之问、未来之问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承担了大国责任,展现了大国担当。在这伟大实践中,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充分展现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等等,都是既具中国特质又具人类情怀的原创生态话语。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依然困难重重,生态赤字和生态霸权问题依然突出,全球生态正义面临严重挑战。新时代生态话语创新不仅要在推进“共商共建共享”全球生态治理新体系新格局中彰显时代精神,更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发展进步相统一的宽宏视野中,在共同创造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未来生态图景中,凝练既符合中国文化特征又具人类生态情怀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炼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的生态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系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本文为2022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研究”(2022JL007)阶段性成果】